欢迎访问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官网!

【科普专栏】感冒后咳嗽的防与治


感冒,作为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,往往伴随鼻塞、咽痛、发热等症状,但许多人在感冒痊愈后仍会被咳嗽困扰。这种咳嗽可能持续数周,甚至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咳嗽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为何感冒已愈,咳嗽却挥之不去?这背后隐藏的正是“感染后咳嗽”这一常见但易被忽视的问题。

 

感染后咳嗽:从定义到病因

感染后咳嗽,又称“感冒后咳嗽”,属于亚急性咳嗽的范畴。其核心特征是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(如发热、鼻塞)消退后,咳嗽仍迁延不愈,通常持续3至8周。这种咳嗽多表现为干咳,或伴有咽部瘙痒、刺激性咳嗽,尤其在夜间或接触冷空气时加重。

1. 病毒是主要“元凶”

大多数感染后咳嗽由呼吸道病毒引起,例如鼻病毒、冠状病毒等。病毒入侵后,会损伤气道黏膜,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持续存在。即使病毒已被清除,受损的气道上皮细胞仍处于修复过程中,此时神经末梢暴露,对外界刺激(如冷空气、烟雾)异常敏感,从而引发顽固性咳嗽。

2. 高危人群需警惕

研究表明,女性、有基础呼吸道疾病(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)的人群,以及新冠感染后症状较重者,更易出现迁延不愈的咳嗽。此外,过敏体质者因气道本身存在高反应性,感染后咳嗽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非典型病原体(如支原体、衣原体)是否直接导致感染后咳嗽,目前仍存在争议。这类病原体可能通过诱发免疫异常反应间接延长咳嗽病程。

 

诊断:排除其他疾病是关键

感染后咳嗽的诊断需遵循“排除法”。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,确认患者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,且咳嗽在感染后持续3周以上。随后需通过胸部X线、肺功能检查等手段,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慢性咳嗽的疾病,例如哮喘、胃食管反流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等。若检查结果无异常,且症状符合感染后咳嗽的特点,即可明确诊断。

 

治疗:自限性与顽固性并存

感染后咳嗽具有自限性,多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,咳嗽会在数周内逐渐缓解。然而,约20%30%的患者可能发展为顽固性咳嗽,甚至迁延为慢性咳嗽(持续超过8周),此时需积极干预。

1. 西医对症治疗

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,可短期使用止咳药物,如右美沙芬或含有可待因的复方制剂。若存在明显的气道高反应性,可联合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)或吸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,以减轻气道炎症和敏感度需注意的是,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,滥用可能加重耐药风险。

2. 中医辨证施治

中医将感染后咳嗽归为“风邪犯肺,肺气失宣”范畴。治疗以疏风宣肺、止咳利咽为原则,常用麻黄宣肺散寒,紫苏叶解表化痰,地龙通络平喘。临床实践表明,中药组方不仅能缓解咳嗽,还可调节免疫,减少复发风险。

 

图片

预防:阻断咳嗽的“源头”

预防感染后咳嗽的核心在于控制原发感染和减少气道刺激:

1.感冒期间加强防护:避免接触过敏原(如花粉、尘螨)、冷空气及烟雾,外出佩戴口罩。

2.积极治疗原发感染:感冒初期可通过休息、补水和适度使用解热镇痛药缩短病程,降低后续咳嗽风险。

3.控制基础疾病:哮喘、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规律用药,维持气道稳定。

4.提升免疫力: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、保证睡眠,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或益生菌,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。

结语

感染后咳嗽虽不致命,却可能成为困扰日常生活的“隐形枷锁”。理解其病因与病程,有助于避免过度焦虑和盲目用药。对于普通患者,耐心等待自愈是最佳选择;若咳嗽持续加重或伴随咯血、胸痛等症状,则需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,不仅能缓解症状,更能从体质调理入手,帮助患者真正摆脱咳嗽的纠缠。